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氨基酸对于作物的作用重大,它既可作为有机氮源(特别是逆境情况下,作物对有机氮的亲和力甚至比无机氮还高),又可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提高作物产量。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针对我国不同生态区小麦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特点,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适期晚播、健康栽培等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
引起果树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导致植物发病的生物称为病原物,如病害由菌类所致,此菌则称病原菌,也称病菌。由生物所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所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这些非生物因素称为病因。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黄瓜产量高,需水量大。适宜土壤湿度为60~90%,幼苗期水分不宜过多,土壤湿度60~70%,结果期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土壤湿度80~90%。黄瓜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90%,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很容易发病,造成减产。
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按其需求量分为大、中、微量三种。这些元素在土壤中以不同形式存在,有些元素的形式不经转化是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而元素的转化必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进行。因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在矿质营养元素的转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葡萄根腐病是在土壤中传播发病、危害根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可分为圆斑根腐病、白纹羽根腐病和紫纹羽根腐病三种。其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病原菌不同。
作物根系在土壤当中需要呼吸、需要氧气,土壤板结会影响通透性,如果再加上浇大水,水会把土壤当中的氧气压出来,根系得不到呼吸,就会出现沤根,根系也开始坏死。
秋季基肥是葡萄生长周期中最重要的一次施肥。施用时间应“宁早勿晚”,一般不要超过10月15号。因为秋季气温和土温较高,有利于基肥的分解利用,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叶片过早脱落;也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根系受伤(因施肥)后的迅速恢复。
在果菜类的苗期应根据幼苗的发育要求实行变温管理,培育壮苗。一般在播种后要提高温度,出苗后要将温度降下来,避免徒长;在分苗后再次升温,促进新根的生长;定植前再降温炼苗,以提高植株的抗寒性。在培育番茄苗时,当植株处于花芽分化时(一般为两片真叶后),适当提高夜间的温度,使夜温尽可能保持在15℃左右,预防畸形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