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病原物接种植物,在一定条件下诱导植物发病,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目的主要是:①按照柯赫法则对病害进行诊断;②研究病原物的寄生现象、寄主范围以及病害发生发展规律;③研究病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二者的识别与信息交流;④研究防治措施和方法,例如进行药剂筛选、测定和筛选抗病品种等。
为诱发病害,首先在理论上要了解病害发生的相关因素。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作用的双方又都受环境条件所左右。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近年来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生物杀虫剂,其安全性高、低毒,防虫效果好,在农作物抗虫特性改良、害虫防治领域表现出非常大的潜力。本文就目前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活性的增效机制研究进展,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伴孢晶体杀虫剂研究进展,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蚊菌株研究进展以及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发掘方法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与其他生物一样,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必需一定的营养。病原微生物的寄生性不同,所需的营养条件也各有差异。专性寄生物大多数只能寄生活体,则活的植物即是其培养基;而兼性寄生物可以通过人工培养,在死体物质上、人工养料上进行生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生长发育与致病性的关系,必须预先了解其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
按照ICTV最新公布的2019病毒分类系统,植物病毒主要归属于在单链DNA病毒域和RNA病毒域中(表1),涉及2个域、3个界、7个门、2个亚门、13个纲、16个目、31个科、8个亚科、132个属、3个亚属,共有1608种;植物亚病毒感染因子包括类病毒2个科、8个属、33种,卫星病毒4个属、142种(表2)。
病毒的通用分类法对于全面了解病毒世界和传达病毒之间复杂的进化关系至关重要。植物病毒的分类工作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植物病毒分会负责。随着病毒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关病毒基本性质的知识不断更新和丰富,病毒学家们对病毒分类研究也不断深入,新的病毒不断增加,尤其是病毒分类标准、指标内容越来越明确,且接近病毒的本质。
杂草的演化发展史是与人类形成和发展史紧密相连的。而杂草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杂草危害作斗争的历史。
近年来,香樟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多种治疗方案齐下手才能得到好的防治方案
针对天牛类隐蔽性虫害提出的新型防治技术及防治案例
“杂草”作为一个名词,其意思几乎是人人皆知,但要给这类植物下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定义,却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人们对杂草的深人观察和研究,对杂草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和了解,一些注重杂草本身特性的概念,被许多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来。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强调了杂草对人工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及其危害性两个方面。进而,有人总结归纳出杂草具有三性,即杂草的适应性(adaptation)、持续性persistence)和危害性(harmfulness)。